6月21日,“世上最贵的水晶”,法国品牌巴卡拉Baccarat有了中国主人。
一家中国公司花了1.64亿欧元,相当于10.8亿人民币,收购了这家公司89%的股份。
卖方是美国喜达屋资本以及投资基金L Catterton。
海外媒体的报道中,这笔交易的核心人物,是一位名叫Coco Chu的女人。对这样规模的国际并购交易来说,她看起来真是很年轻。
巴卡拉已经有254年历史,起源于路易十五时期,以工厂所在地命名。过往固然辉煌,这家公司最近这些年来却在亏损线上徘徊。
巴卡拉一对水晶香槟杯要3000欧元,普通人无法染指。品牌曾为Dior的真我香水制作限量版的水晶瓶,也为娇兰做过限量43枚的蓝水晶镶金香水瓶。珍贵的轩尼诗干邑也有巴卡拉水晶版本。
浮夸至极的《小时代》里,顾里拿着巴卡拉的平底酒杯,郭敬明式的纸醉金迷里,经常出现巴卡拉的水晶吊灯。
真是一个贵气逼人的宫廷风品牌,这个中国女人是什么来头?
执行收购交易的是一家香港公司,Fortune Fountain Capital Limted,简称FFCL。
这家公司成立于2017年2月,在当年6月收购巴卡拉,不过直到一年之后才走完所有流程,尘埃落定。
英文媒体上的Coco Chu和中文世界里的FFCL主席“褚家如”,照片看是同一人,身份也比较吻合。
这家香港公司自我介绍是“沣沅弘集团在香港的金融平台”。
背后的沣沅弘集团成立于2011年,主要业务也都集中于各种形式的金融投资。管理和投资的规模在百亿人民币的水平。
这家公司有几个比较出名的投资案例,比如分众传媒、奇虎360,还收购过一家蜂蜜公司。
在以往的一些新闻里,曾出现过褚家如的父亲。看起来,这像是一个父传女的,有家族性质的企业集团。父女两人都十分低调。
褚家如收购巴卡拉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,2017年9月,《罗博报告》法国版曾有一篇关于她的采访报道。
几年前,褚家如在法国看香奈儿的秀,被朋友邀请在巴卡拉著名的水晶餐厅里就餐,这激起了她的兴趣。她越来越着迷,后来还专程去了巴卡拉工厂。
褚家如说,亲眼看到和触摸巴卡拉的文化,完全不同于在店铺里看商品的感受。她赞叹于那种美,沉醉于置身整个环境。
去年9月的报道中,褚家如在已经积极推介巴卡拉的秋冬新品,那时收购双方达成协议,但还未获得批准,办完手续。
中国主人主导下的巴卡拉出了一个叫作“金手指”的系列,在设计和工艺上创新,并在埃及等多元文化中找源头,褚家如看起来对这些艺术方面的事了如指掌。
欧美业界对这件收购也很关注。法国人心情复杂,有人在新闻下面留言感叹:“巴卡拉被中国买了,莱俪也让中国人拿走吧!”
关于褚家如的英文信息有些混乱。报道说她是巴卡拉一个狂热买家,会说法语,在海外有多年的旅行、生活经历。
很多英文媒体互相引用,说她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人,但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。她本人也从未公开谈论过这个说法。
现在,人们关心的是,中国人能否做好这个两百多年的法国顶级品牌?
法国人爱水晶,餐桌文化博大精深。知名的品牌就有莱俪、巴卡拉,和爱马仕旗下的圣路易,等等。
巴卡拉有个好故事。
1764年,法王路易十五批准法国东部小镇Baccarat建玻璃厂,在此之前,只有皇家才有资格制作水晶玻璃。1816年和1992年,巴卡拉品牌被转卖两次,不过都是在法国人手里。
巴卡拉在水晶工艺技术上自然是很厉害,有一种独有的巴卡拉红色,非常昂贵。巴卡拉一位工匠需要15年才能掌握水晶制作技术。
传说20世纪30年代,印度有一位土邦主从巴卡拉订制水晶吊灯。今天在举办名媛舞会的巴黎克利翁酒店里,博物馆、宫殿、种种庄重辉煌的地方,都有巴卡拉的水晶枝形吊灯熠熠生辉。
巴卡拉还找到上世纪巴黎传奇名媛Marie-Laure de Noailles的宅邸,贵族后裔、艺术家,这位名媛生活在达利的年代,热爱沙龙与夜宴。巴卡拉邀请设计大师菲利普·斯达克重新设计成一个如梦似幻的水晶宫殿。
然而,巴卡拉最近这些年来生意不算好,没能抓住奢侈品新兴市场,特别是亚洲。在电子商务方面没什么作为。
现代的巴卡拉做水晶首饰,业务延伸到酒店等行业,很多人认为这家公司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。
喜达屋2005年入主巴卡拉,然后来了其他投资人。巴卡拉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亏损,直到最近两年才微微盈利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个手握大量现金的中国买家,收购巴卡拉,可能是对双方都非常有利的。
复星收购Lanvin,如意收购Bally,刚泰控股收购布契拉提……如今,每一年,中国公司都要收购好几个知名的欧洲奢侈品牌。
最初有些言论并不乐观,比如,中国公司只能拿下亏损的品牌;比如,中国公司并不善于经营品牌;又比如,中国公司希望通过收购进入欧洲奢侈品圈,学习、提高自身阶层,而已……
不过在巴卡拉这个案例中有些不同于以往的地方,中国主人用的不是草根式的砸钱方式。
“我是一个巴卡拉女人。”褚家如告诉法国媒体,她说自己的梦想是唤醒巴卡拉这个睡美人。她承诺再投资2000-3000万欧元给品牌在美国和亚洲的扩张。
在《罗播报告》的采访里,她说,你可以把我看成新一代的中国人,频繁环球旅行,对品味非常重视。虽然经常被错误地脸谱化,但其实我们已经非常全球化,对自我美的追求非常执着。
抛开这个案例。事实上,一些对时尚奢侈品感兴趣的中国公司正在进入第二代接班的阶段,很多80后、90后接受了良好的国际化教育,从富有的环境中长大,他们品味不俗,在父辈积累的财富支持下,他们可能带来一个不同的时代。
卢曦采访手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
申请加入读者群,请发送 真实姓名+详细职业信息+个人微信号 到 [email protected]